close

[書摘]《優秀的綿羊》耶魯教授給20歲自己的一封信,如何打破教育體制的限制,活出自己的人生

31

儘管未來充滿可能性,大學卻讓學生踏上同樣的路

諷刺的地方就在這裡。名校生知道自己可以做任何工作、扮演任何角色,卻傾向於做出同質性極高的選擇,彷彿他們的眼界只有那麼小一塊,而神職、軍職、從政或教職,甚至學術研究都從選項內消失了。整體而言,今天的年輕人確實比數十年前的孩子要更樂於投入社會,對於公眾事務也更感興趣,但同時他們也確實傾向於把自己套進同一種狹隘認知一,認為生活就是名利與文憑,至少在大多數的名校裡是如此。

我在耶魯看到的情形,跟我走遍全國大專院校所看見的一樣。校園中人人看起來都極為正常,也都是一個模樣:沒有嬉皮,沒有龐克,沒人搞藝術家風格,也沒人挑戰性別或或種族界線,宅宅都沒什麼宅味,時尚迷也走低調優雅;大家打扮得彷彿隨時都準備要去面試似的。我很想告訴他們:你們都很年輕!有些機會要把握,別怕「與眾不同」,否則這世界將會是一間冰淇淋店,只擁有三十二種香草味而沒有任何其他口味。我並不是在鼓吹學生離經叛道,而是學生時期該有的實驗精神與追求多元自我本不該就此喪失。如今學子們似乎只認同同一種自我,並且也爭相模仿該形象,那就是成功的上流階級專業人士。「耶魯的大一新生班上再怎麼三教九流,」以前的學生寫信來說,「到了大四,人人都長得一樣。」

32

他們淨做同樣的事,是因為大家都做同樣的事。我以前的學生將之比喻為「鮭魚返鄉」,有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生則說是「生產線輸送帶」。有名的三角欲望理論指的正是此事:你想要某樣東西是因為看見別人都要,所以假定它很有價值。麥可•路易斯(MichaelLewis)寫下他對鮭魚返鄉的解釋:「這其中有一種群眾安全感。」

「安全感」是個關鍵字。比起迷失或貪財,恐懼的驅動力更大。由於名校生一向表現優異,他們格外害怕自己不再傑出,對於大環境的競爭激烈也特別敏感,因此總是懷抱著對於失敗的恐懼與焦慮,而那很可能來自於家長的觀念,例如爸媽本身也極端害怕失敗。

背負著這樣的憂慮,縱使為期不長,其成本也十分可觀。當一個人沒有犯錯的空間時,他往往會盡全力避免犯錯而無睱另顧,這也是致使英才教育不利於學習的原因之一。正如前哈佛學院長哈利•路易士在文章中寫道:「沒人想在一堂可能拿不到A的課程上賭運氣,以至於人人只肯往自己早已熟知的領域去耕耘。」在這一場文憑的競賽中,沒有人想落後,既然實驗和探索並非百分之百成功,新觀念或新視野的開發就落得被擱在一旁,可這才是大專教育原本肩負的使命——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。一個波莫納的學生說她很樂意去多方面思考自己的所學,只不過她實在沒有時間,我便問她:「假如妳不要每一科都拿A,會不會就有時間了呢?」她看著我,好像我這問題失禮至極。

33

菁英學生被訓練為茫然的綿羊,順從朝同方向前進

大四就像是驗收成果的時刻,前文提及的這些訓練已將你塑型,而置身在羊群中的安全感,也讓你覺得自己可以開始為人生做些真正的決策。現在再想想我學生說「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決定」有多麼困難,特別是當你看見別的羊兒紛紛做出一模一樣的選擇時。同儕觀點在此時造成的壓力比我們想像的大多了。很多孩子告訴我,當同學們口中談及與眾不同的出路,就如同評論一個瘋子的行為,是「天堂有路你不走,地獄無門自闖來」或「你算哪根蔥,膽敢不從眾」。

畢業也無法改變這些潛規則。有些孩子勇敢的忠於自我,也決定不回首、不眷戀名校光環,心中卻怎樣也無法抹消那種壓力和孤獨感。我親眼見到學生們花上好幾年去對抗它,他們或許是出於信念,也或許是別無選擇,只為自己實在無法屈服於一份感受不到熱情的差事,但又不知道自己的熱情究竟落在何處。有個學生提到他不只受焦慮、恐懼的折磨,也在雄心壯志中掙扎,為了終究不甘於平淡,以及落居人後的自卑,總以為就在他選擇背離的那條路上,昔日同窗們一個個都綻放著高人一等的耀眼光芒。

有一個在顧問公司待過幾年的學生,每逢公司徵才時都趁便回學校來看我,也總是提到他想到外頭做些更有建設性、更有意義的事,但不知該如何著手,也無法想像離開現有舒適圈之後會是什麼景況,其實這種話我聽得多了。我就換個說法吧——這個年輕人已經對金錢上癮了

139

根據我對朋友和學生的觀察,我得到一個結論,那就是出身於匱乏環境的人,多半比常人更懂得在匱乏中自處,而這種本領就能夠帶來心靈上的自由

183

書本是指引未來的地圖,補強你想像中的遠景,藉此開創人生。也是鼓勵:如果他們能做到,我也能。艾德蒙森說,閱讀是「人生的第二個機會」。與其說藝術使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,倒不如說它使你變得更自由。

184

我不知道這些啟發是否影響我的人生抉擇,但他們深刻改變了我對自己和對這世界的了解。艾德蒙森謂「持續融合你的自身經歷與書中見閬,強化你的觀感,使它更深植你心。」藝術和生命,反覆地點亮彼此,都在創造自我。

186

《戰爭與和平》用一千四百頁述說的故事,不會跟你從一篇網誌或維基百科某條目學到的一樣;那樣大的格局,那麼複雜的情節,就是為了要讓你了解什麼叫做大格局和複雜——那就是人生,是生命,不光是「資訊」而已。

不同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,人文學科本身就有歷史性;英語是英國文學的歷史,宗教研究是宗教的歷史,以此類推。除非了解過去,否則你不可能真正了解這世界和你自己,因為你的思想和感受泰半來自於過去,我們賴以維生的所有法則、心態和事理架構也幾乎都是。

263

重新思考英才的得利。假如教育單位要培養更好的領導階層,就得先審視哪些特質值得提升,以及如何揀選。入學條件一旦改變,教育體系也將全盤改變。我們都希望孩子適應力強,獨立自主,真心好奇且富創造力,有承擔風險和犯錯的果敢意志。

一個任職於波莫納招生辦公室的學生告訴我,在前去面試的申請者之中,她最喜歡看到那種曾在高中出過一點兒小差錯的人;她覺得那種人很有意思,卻從沒遇過半個。有的人建議各校應該要求申請者也弄一份「失敗履歷」,跟寫著豐功偉業的輝煌自傳放在一起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pzh 的頭像
    jpzh

    教與學備忘錄

    jp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