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書摘]《學校讓我們變笨嗎?》
15
明明孩童彼此之間的談話動機和歡樂的心情是學習時的必要條件,卻因為會打亂教室的秩序,自由地發問、對話以及活動都被制止,再加上種種不破壞寧靜和不打擾老師的規定與約束,我們都明白現在學校的經營方式不是為了兒童學習方便而設置,而是讓教師能舒適的教學。
17
他所理解的學校,並不是一間教學用的房子,不是教師、學生,不是長椅黑板、與講台,也不是某種教學的傾向,而是一個傳授文化予他人的有意識活動,例如公開講授、戲院表演、免費提供博物館的收藏,都可以說是一所學校的作為。有人以為這種不干涉的學習模式,在高等學校比較能成功,那便是以一種狹隘的觀念去理解學校,忽略了兒童也可以從朋友或手足間學習閱讀技巧,兒童熱中於遊戲,或是欣賞一場公開的精采表演、圖畫、童話故事、歌曲等兒童喜愛的項目,皆是學校。
18
「不干涉教育的學校」目標是傳遞資訊與事實,而不是去影響人類的性格,也無須試圖去預知會產生什麼教學成果。學生自己會選擇聽或不聽、要不要吸收、要不要愛所學的科目。若成人想反駁「孩子無法永遠曉得自己想要什麼,孩子會犯錯」,托爾斯泰也同時質問:成人為何離開學校後不再學習、不閱讀依舊心安理得?一成不變的回答是-他們已經盡了「學習的本分」,學習過基本知識、通過學校的測驗,得到某張可證明教育程度的文憑了。這就是傳統教育模式下,當受教者不再覺得教育者的知識比他高,師生之間的教育行為與教學活動就會自動停止,學校逼迫或用文憑威脅學生學習,終究只能造成短期的成效。
讓人焦慮的是,托爾斯泰在一百多年前所寫下的錯誤教育的根基,至今仍舊存在:「孩子學習以免受罰,孩子為了獲得獎賞而學習,孩子學習是為了比其他人更好,兒童和年輕人之所以學習,是由於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有利可圖的地位。」不難發現,左右學習的動機是服從、自我中心、物質利益和野心,這一切也造成了教育界長期的謬誤,也是托爾斯泰在書中的詰問:是孩子跟我們學?還是我們跟孩子學?畢竟無人能否認,一個健康的孩童誕生於世界上,他們天生天真、無罪、良善-比任何成人都接近和諧、真善美的理想典範,成人想要去教導及教育兒童,常常只是暴露出自己是一名低劣笨拙的雕刻家。
19
孩子去學校,是讀書求知識、與同儕相處練習社交技巧,或是照顧者有工作與經濟考量,將學校當成臨托孩子的機構?社會上主流認為「孩子跟大人學」的觀點是否也是你的個人中心價值?當學校的量已經滿足了國民(甚至過多),教育品質也同時提升了嗎?當一班學生人數從三十年前的五十人下降為三十至二十五人左右,我們能否提供如雅斯納雅•波里耶那學校般的自由氛圍?
20
我們的孩子今天又上學去了,沒有意外的話,明天也會去,這樣的討論、釐清、聯想與質疑不可停止,唯有連結到更寬闊的價值思辨跟生命歷程,將學習的本質看得更透澈,否則,我們就真的只是如托爾斯泰所說:「孩子把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光,花費在學校裡變笨。」多麼遺憾。
24
為什麼教這個而不教那個?
吾人必須假定教育的社群有若干理由,知道其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教育,對某個歷史時期的某些人有利。
是哪些原因?為什麼我們的學校要教這個而不是那個,又為何不是其他的?
26
在我們這個時代,這些原則的發現比在中世紀進行教育困難得多,因為當時限定只有一定的階級能受教育,而他們也預備生活在某些明確的條件裡。到了現在,所有的人都聲明有受教育的權利,事情就變得更加麻煩,而我們就更是需要知道針對異質階級該給予怎樣的教育。
33
關於我丟給大人的問題:為什麼他們離開學校後便不再學習?或是為何他們不閱讀這本或那本書?一成不變的回答是:他們已經具備基本知識、他們已經通過學校的測驗,以及他們業已獲得某種教育程度的文憑了。
除了學校令人驚訝的影響之外,德國人還為之創造了一種適切的名詞「使人愚笨」,意謂心智機能持續歪曲。另外還有一個更具殺傷力,它存在長時間的學習中,孩子把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光花費在學校裡變笨,遠離自然給予的一切必要成長的條件。
34
每種教學應該根據真實人生來答覆問題,反之,學校不但沒引發學生詢問,甚至也沒有依據實際的生活來作答。它不從兒童的智慧得出,而是不斷千篇一律地回答幾百年前的人所給的答案,那是孩子所不感興趣的事物。這些問題像是:世界是如何創造的?誰是第一個人類?兩千年前發生了什麼事?亞洲的國家屬哪種類型?地球的形狀是什麼?你怎麼計算幾千乘以幾百?死後會怎麼樣……等。
但是孩子沒得到生活所呈現出的答案,後來累積得愈來愈多,按照學校的管理規則,他無法開口詢問,即使請求的是去終止接受該地的教育,為了不破壞寧靜和打擾到老師,他也只能依指示行事。
學校用這方式經營,因為政府公辦的學校乃秉承上意而制定目標,主要不是為了教育人民,而是照著我們的方法去教育他們,最重要的是,應當要有學校,而且要有很多!但是師資不夠。太好了!讓一個老師教五百個學生:機械式教學法、蘭卡斯特教學法、實習老師制都用得上。因為學校是由上層強力去籌設的,無法成為群眾的領導者,卻變成了領導階級所牧的羊群。
這樣的學校不是為了兒童學習方便而設置,而是讓教師能舒適地教學而造的。孩童彼此之間的談話、動機和歡樂是他們在學習時的必要條件,卻為教師帶來不便。所以學校都蓋得像監獄,問題、對談以及活動都被禁止。為了成功地達成某項目標(這個目標在教育上意謂自由的兒童),而非他們所確信的,有研究它的必要性。他們想要就自己所知的、最好的方法去教學,為了避免失敗而去改變,但改的不是自己有誤的教學方式,卻是兒童的天性。自從提出這個觀點,其作用甚至持續至今(裴斯塔洛齊),這種體系容許機械式教學法,教育學不變的趨勢是:只會有一種方法,而且永遠都只有一種。
只要在家裡、街上或學校去觀看同一個孩子就夠了:原本你看到一個活力充沛、有好奇心,眼中和嘴上帶著微笑,從每件事物上探索方法,如同他尋求愉悅一般,既清楚又屢屢強烈地表達自己的話;然而當你再次看到他,一副筋疲力竭、退縮模樣,表現出疲憊不堪、恐慌和倦怠的樣子,從嘴裡反覆地說著奇怪語言的陌生話語——就像一個遊魂、一隻蝸牛退回牠的殼裡。去看看這兩種情形就足以決定,為了兒童的發展,哪一種較為有益。
48
我們相信教育就是一段歷史,而且沒有止境。廣義地說,教育包括了養育,就我的觀點,人類這項活動有其一致的基本需要,還有教育歷程中無可避免的原則。
母親用只有他們彼此能夠理解的話去教導孩子;且出自本能地試著去從孩子看事物的觀點對他說話,然則為了遵循使教育進步的規範,母親無法依孩子程度教養他,反而是強迫孩子提升能力到母親的程度。同樣的關係也存在於作者跟讀者、學校與學生、國家和社會——人民之間。提供給他的教育活動有一個相同的目的。教育科學所要處理的問題僅在於,探討在兩種傾向由於同一目的而趨於一致狀態,並指出妨礙這種一致性的狀況。
74
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擾才是好的教師
那麼,教授俄語閱讀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呢?不是最新的發音法,也不是最舊的azes、字母合併與音節區分,亦非母音教學法或佐洛托夫的方法。對老師而言,最好的方法就是他最熟悉的方法,其他所知或創造的方法只是做為教學之初的輔助工具。想要發現這個教學法,我們只須依照人們使用最長久的方法就可得知;這個方法的基本特徵最能為大眾接受。對我們來說,字母、組合、標音節的方式,就如同所有的方法,是不完美的,因而能夠藉著一切提供給我們的創新作法來改善。
為了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閱讀技巧,每個人的學習方法都應該不同,因此必須為每個人提供殊異的手法。一個人無法克服的難題並不能使另一個人望之卻步,反之亦然。有的人記憶力佳,對他來說,記住音節比理解子母的無母音簡單得多;有的人可以冷靜思考且了解最合理的發音方式;還有人直覺反應快,得以閱讀一次就知曉文字結合的原則。
最好的教師是能用自己的話解決學生學習困擾的人。這說明了要盡可能地提供老師最大量的教學法、創新教學的能力等相關知識,尤其重要的是,不盲目地固定用一個教法,而是確信所有方法都是片面的。最好的方法是可以用最佳的方式,回答學生所遇到的問題,也就是靠教學的技巧與才華,而非某一種教學法。
75
每位教閱讀的老師必須好好地紮根於一個能夠為人民所使用的方法,也一定要以自己的經驗進一步地驗證它;他必須竭力找出最多的方法來做為輔助的工具;且必須考慮到學生無法事事完全理解,那並非學生的缺陷,而是老師的教學法不良,教師也得致力於培養自己發掘新方法的能力。每位老師都應該知道,任何創新的方法只是一個階段,他必須以此為基礎力求精進;他要曉得若不如此,別人會吸收這個辦法,並以此為基礎進步得更多,而且,教學這件事是一門藝術,完成跟完美是不可得的,然而對於成長與完美的追求卻是無止境的。
296
愈是刻意教導,愈是徒勞無功
說到讓學生理解,這件事說起來容易,但是難道大家不知道人們在閱讀一本書時,可能會體會到許多不同的事物嗎?即使在句子裡省略兩、三個字,學生依舊能捕捉到一些不錯的思想,或是與前文的關連。老師堅持站在理解這一方,可是學生完全不需要你替他們解釋。他可能有時候懂你說的,卻無法向你證明,始終模糊地猜測並吸收相當不同的東西,那些都是對他很有用且重要的。你堅持為他解釋,而他使用自己受到影響的文字向你說明。他也可能沉默不語,或是開始胡說八道,或是說謊跟欺騙;他努力去挖掘你要他說的,並調適自己以滿足你的期望,因而平白生出莫須有的困境與苦勞;書本所造成的普遍印象、帶著詩意的情愫,有助於讓書中的意義神聖化,令人畏懼卻可擊敗退縮。
368
為了使歷史更為大眾接受,光有藝術的外衣裝飾是不夠的;歷史現象得賦予人性才行,如同傳統思想有時是生命本身,有時是偉大的思想家及歷史學家使之具體化的。孩童僅在其內容富有藝術性的前提之下,才會喜歡歷史。
留言列表